这一轮的罢工潮越演越烈,已影响社会的稳定。倘若中国政府一面倒维护资本家的利益,忽视工人的基本权益,后果严重,甚至可能威胁中共政权。他表示,中国各地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但员工的基本薪资远远跟不上,值得政府关注。
富士康、本田,已经成为加薪、罢工的代名词,他们代表了新时期工人运动的趋势,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及问题。
罢工,在中国已经尘封了近100年的词汇,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进步的今天,再一次被人们提起。过去,我们是为了政治自由而罢工;今天,我们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罢工。时代变了,罢工的内容和性质也变了。但在新时期,突出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企业分配不公平”矛盾,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工资冲突深化 罢工潮愈演愈烈
罢工潮涨薪潮,这一切都起源于发生在富士康工厂的一连串员工自杀事件。受此影响,这家台资公司本周将员工薪水上调三分之一。深圳市政府随后也于周三早些时候宣布将全市更低工资标准上调10%。
与此同时,本本田汽车在广东省的三家组装厂也受到了一连串罢工的影响。在第一家工厂罢工后,资方加薪24%的决定又导致第二家和第三家工厂罢工。
广东固力本田制锁公司的员工11早上,更把罢工潮推向另一个高潮,约500名员工在工厂外聚集示威,要求加薪,并重组工会。
官方新华社前晚报道称,广东固力本田制锁公司的劳资双方已达成协议,但11早上的聚集示威显示,劳资双方距离达成协议还有一段距离。
此外,据媒体周三报导,昆山台资书元机械一家工厂的50位参与罢工的工人在与保安的冲突中受伤。
珠江三角洲地区罢工潮似乎正蔓延至中国内陆地区,且规模有所扩大。
据路透社昨天引述一名目击者报道,台湾鸿海集团旗下的奇美电子位于上海的面板厂,周三起发动罢工,参与人数约为几百人。目击者不清楚罢工是否已经结束。
在本田位于广东的工厂发生罢工后,另有一家台资企业和一家本公司在华工厂也发生了罢工,后面这两家企业分别位于江西和陜西西安,远离珠三角和长三角等较为富裕的地区。
罢工潮现在也不限于本田或珠三角,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三家资和三家台资工厂分别爆发了罢工行动,而有专家和学者认为,罢工潮短期内不会平息,各地的企业更好主动上调工资,否则就等着罢工行动上门。
香港东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邓世安说:“只要有一点小火星,整个中国就都知道了,可能引发其他工厂的类似活动。”
让工人感到不满的主要是收入差距巨大、生活成本升高、工作时间漫长而休息时间较短等问题。如果这种不稳定局面继续扩大,政府将面临一个艰难选择,那就是到底要向工人做出让步,还是要保护对于中国出口至关重要的投资方。
北京学者司马瀚表示,这一轮的罢工潮越演越烈,已影响社会的稳定。倘若中国政府一面倒维护资本家的利益,忽视工人的基本权益,后果严重,甚至可能威胁中共政权。他表示,中国各地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但员工的基本薪资远远跟不上,值得政府关注。
加薪潮悄然而至 推动经济变革社会转型
坠楼自杀,是员工对前途感到绝望的强烈信号;罢工则是工人直接与资方对立的维权行为,面对舆论压力与更大经济损失风险,来自台湾与本的资方更终都试图通过退让结束事端。
分析人士指出,富士康、本田加薪措施的推出,给竞争对手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促使了整个制造业重新洗牌。珠三角一些遭遇罢工的企业已经被迫跟随富士康加薪;江苏省在全国率先上调更低工资标准,还有包括广东、北京、深圳等14个省市上调了更低工资标准,经计算,平均涨幅近20%。此外,还有热议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家不难感受到,新一轮全国性员工加薪潮正悄然而至。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剩余劳动力比过去减少,另一方面是工人维权意识的觉醒(另一种说法是他们不像父辈般能吃苦),新一代工人越来越认真地看待付出与得到之间的比例。
近期事件显示,工人在劳资博弈中议价条件与决心有所提升,加薪潮正在珠三角开启,而且很可能传到全国。
乐观人士相信,凭借中国工人的效率与技术,工业集群配套与物流优势,国内企业能承受成本上涨的冲击。当然,很多企业都面临产业升级的艰难考验。以富士康为例,其母公司鸿海集团的年收入超过了微软、苹果与戴尔,但是鸿海去年的利润额只有4.3%,这种将“多销”与“薄利”发挥到极致的生产方式与时代潮流的抵触会越来越明显,企业转型的压力将增大。
这个转型是否能够成功,企业与中国政府并没有十足把握,但是默许工人罢工,推动更低工作标准上涨,表现了中国要求转型的意志。当然,这个过程中政府同样面对考验,它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例如通过减税、创造有利政策环境扶助企业发展。
加薪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为陷入停滞的中国社会改革、经济改革注入推动力。中国政府在今年“两会”旗帜鲜明地强调改革,说明当局明显看到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只要工人避免利益诉求上升为政治抗争行为,估计官方还会继续对工资上涨与工人维权的趋势“乐见其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门淑莲对媒体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期依靠低廉的劳动力维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种状况是不利于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已经到了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谋求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