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针锋相对的营销广告
高校开学营销,历来是运营商们一年里更重视的营销活动之一。
每到9月,三大运营商在校园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厉兵秣马:比套餐价格优惠、比营销策略优秀、比礼品丰厚、比宣传造势隆重、比现场摊位气势……战场从校园的摊点,扩大到了接新生的火车站,甚至提前拼到了录取通知书的信封里。
今年,襄樊某高校的新生小吴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就收到了夹寄的一张移动号卡,该卡内含30元话费,在任何地方单笔充值到达相应额度,即可获得相应话费回馈,如:单笔充50元送60元分6个月返还或单笔充100元送240元分12个月返还。
江苏淮安某高的新生小袁的录取通知书里也收到了这样一张夹寄卡:
在通知书中夹寄手机卡是运营商提前布局高校营销的一种策略,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可以拆卡使用,目前暂行的方式是,某家运营商与学校合作,在学校寄送的录取通知书中只派送该家运营商的手机卡,而据目前我国3G制式,某家运营商的卡只使用其特定制式的手机,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他运营商的竞争。此种营销既为运营商带来了可观的新生用户,另一方面又能使该运营商在残酷的高校营销竞争中“先发制人”,赢得先机。
记者了解到,去年武汉《长江商报》曾报道录取通知书夹寄手机卡涉嫌强制消费一文,文中指出:武汉十余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中,不约而同地夹带了特定 “手机卡”,虽然学校声称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开通号码,但同时称,如果不开通,又可能收不到学校发送的信息,不少家长和学生怀疑此举有强制消费的嫌疑。
“我已经有手机了,但如果真是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这种寄送卡明为随意实际上是不开通收不到学校信息的话,那也只好问家里要钱再换一部了。”小吴无奈的表示。
“应该让学生少花一些可以不花的钱,任何公司以方便学生为由的垄断校园,排斥其他的行为都应该是抵制的,不能强迫学生必须接受某种服务,哪怕这种服务是免费或者低价的。”IT评论人士马继华认为。
而近也有报道称,黑龙江某高校以推进“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为名,要求学生们必须换成中国电信的手机,要不然以后上课点名,去食堂吃饭、洗澡、图书馆借书,包括进宿舍都可能进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