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报道称,铁路网络订票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技术方案基本确定,铁道部正跟5家银行研究支付平台问题。
采用多种支付方式
根据中国银联和铁道部签署的协议,今后将提供多种方式的购票服务,火车站刷卡购票、自动售票机售票、售票窗口刷卡购票都将成为可能。此外,手机、电话、互联网等新兴支付方式也将应用于购买火车票。同时,中国银联和铁道部还在开发铁路一卡通,这张卡既可以刷卡上车还可以刷卡消费,可实现刷卡购票、检票的一体化快速出行。
此外,银联和铁道部还研究推进客户增值服务,建立包括贵宾服务、联盟积分等在内的持卡旅客服务体系。据了解,上海世博会期间,双方在长三角地区部分车站合作试行刷卡购票。
针对非网民用户是否会受影响的问题,铁道部运输局综合部主任李军此前接受中央台采访时表示,不仅要考虑网民的利益,还得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他表示,目前,高速铁路的运输能力总体还是适应的,普速铁路的运力总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让运力资源更好更公平地分配需要重点考虑。
北京上海曾试水网上卖票
据媒体报道,早在2000年,北京铁路局开通“首铁在线”网站,提供火车票查询、预订等多项服务,但是,这一试点因春运及节假等特殊时期,网上经常订不到票,而平常子一些紧俏方向车票也难购到而遭诟病。2008年,“首铁在线”放弃了其订票功能,同时关闭了余票查询功能。
去年6月4,上海铁路局也推出网上订票业务,用户注册后可预订10天内上海站、上海南站开往全国各站始发的列车车票,订票完成后还可送票上门。而据了解,该网站开通后,就频频接到旅客投诉系统不稳定,没多久便关闭。
网购火车票:给铁路部门一点时间和信心
网购火车票虽然还没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网友依然不乏热情,讨论颇为热烈。有趣的是,许多网友对此事抱质疑态度,认为难以解决“一票难求”的老问题。媒体报道也援引相关说法,担忧网上订票对不会上网的人群不利。而我仿佛记得,实行网上订票和实名制一样,曾经都是网友们力推的铁路改革举措之一。
“铁老大”大概是被骂习惯了,无论推出什么举措,都难以获得公众赞同。铁路部门的服务质量和部分改革举措,确实也有不招人待见之处,无怪乎会造成今“怎么做都是错”的尴尬局面。不过就事论事,我还是比较认可和支持网上订票的举措。当航空部门早就可以网上订票,凭身份证登机,铁路部门才准备推行这一做法,根本不是太早,而是已经落后了许多。至于技术性方面,相信也不会有太大难题——航空业可以搞,凭什么铁路搞不了?
话说回来,即便实行网上订票,这也只是解决买票难的举措之一,不能指望借此根本扭转 “一票难求”的形势。买票难的原因,一方面是铁路运力有限,人多票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铁路部门改革迟缓,不能迅速回应社会需求。这些根本性问题不解决的话,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未免过于乐观。不妨这么说吧,网上订票有望缓解现在高峰期售票窗口人满为患的局面,从而进一步提高铁路售票服务的公平性。售票服务越公开,暗箱操作就会越少,这是对网上订票更为乐观的预期了。
追求在结果上对所有人绝对公平,往往可望而不可即。譬如有人认为,实施网上订票,不会上网的人就要吃亏了。且不说车票不可能全部上网,拿这个理由反对这一措施也是站不住脚的。对此只需问一句:难道看谁先到车站排队,先到先得就能实现公平?你排三天三夜队,也许还顶不上人家一个电话。再说了,不会上网的人也可以委托会上网的朋友帮忙订购,这也总比到窗口排队好些吧。
相比之下,我更加关注的是这项制度能否在程序上体现公正原则,而不至于念歪了经。只有程序公正,才可能确保结果的公平。比如说,相关方案推出后,不能既方便了群众,却也给票贩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否则,网上订票的公正性将大打折扣。包括上面提到的对待上网或不上网人群的公平性问题,实际上也可以通过按比例分配车票等原则来加以解决。
所以,铁路部门应当在程序设计上多花点心思,确保网上订票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提供便利。铁路部门还有必要适时提前公布具体操作方案,向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而在网上订票方案尚未成型和推出时,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
从程序正义角度,只要制度设计及其规范有利于缓解买票难问题,理应给予善意和理解。不如多给铁路部门一点信心吧,大不了等方案出台实施了,再看看具体效果如何。八字都还没一撇,就急吼吼地把它给否定了,这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让铁路部门产生挫折感,从而失去本就不多的改革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