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赢利模式不明显,赢利能力不强,体制管理等很难受到市场约束的官办网站人民网来讲,估值30亿元,有些夸张。人民网首先应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其从传统官办媒体转型而来,仍难以割离“舆论喉舌”的职能。如此特殊的禀赋与属性,使其在目前市场上几乎找不到同类可比公司。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无专家,无职业经理人,无期权引入一流人才,掌权者多是原事业单位或国企的社长或董事长,在习惯上还将是官场的一套。”互联网知名人士谢文表示。
在国家工商总局查询公司记录,人民网仍为改制之前的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据了解,人民报社从1996年开始筹建人民网。2005年2月,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负责具体运营。2010年6月更新的工商资料显示,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为1.12亿元,七家股东中,《人民报》及其子报《环球时报》两家出资约9045万元和1629万元,分别持股约80%和15%;其他五家股东各出资112.3万元,各占约1%的股份。
这实际仍是人民报社“一股独大”的股权拼盘。据了解,占绝对控股的人民报系股东将掌控人民网运作,其他小股东完全不参与经营管理。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之所以成为股东,是将过去一些历史遗留项目资产直接打包进入,真正的投资非常少。
公司估值近30亿元 盈利状况不容乐观
今年年初以来,官方新闻网站的改制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不仅是重点发展的十家网站。所有新闻网站,我们都鼓励尽快转制企业化,市场化。”中宣部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
据《新世纪》报道,人民网计划在今年年内完成A股上市前的准备。在完成公司改制程序及挂牌之后,人民网进入上市辅导期,目前中信证券等券商正在对其进行上市辅导。根据证监会规定,辅导期一般有半年,人民网更快可在12月完成上市前的准备。
早在2006年前后,以人民网、东方网等中央及地方政府官方新闻网站为代表的官网,曾在国内掀起转企改制、谋求上市的浪潮。彼时,东方网走在人民网前面。文广集团在2005年通过增资扩股,以31.5%的股份获得东方网控股权,之后东方网就积极筹划整体上市,期望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新闻网站。
然而,东方网的传播覆盖相对于人民网有更多局限,盈利状况更不乐观。据调查发现,在那拨自我驱动型的上市筹划浪潮中,除国家政策尚未明朗等外部因素,官网尚存在两大内部问题:其一是产权多元化无明显突破,各大官网身后的传统媒体集团仍掌握绝对控股权和决策权,难以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二,管理层及人才激励机制、薪酬体系难有突破。
此次,拥有特殊资源禀赋的人民网一马当先。但观察目前的改制成果,上述两大内部问题仍为其痼疾,惟一取得重大变化的是政策层面的积极转向,因而可将此番改制上市浪潮称为行政驱动模式。
目前事业法人单位人民报社仍是人民网的控股股东,董事会成员的知识及经验构成单一。资深互联网人士谢文对此评论称,没有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市场化的企业治理结构,股份制公司就只是股份化而已。
同时,人事激励机制方面突破甚微。接近人民网高层人士向《新世纪》记者透露,此次人民网改制,未推出任何股权和期权激励计划;不过在人员编制改制后,企业员工的薪资体系发生改变,更向市场靠拢,否则难以留住人才。
“董事会成员无专家,无职业经理人,无期权引入一流人才,掌权者多是原事业单位或国企的社长或董事长,在习惯上还将是官场的一套。”谢文表示。
对此,上述中宣部相关人士称,事业单位转成企业后,仍是国有单位,都是国有资产,不可能一转企就变成个人持股,瓜分国有资产。不过,在将来发展后,在增量部分,可能有个人激励的可能性,或者上市后通过增发实现,“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他还指出,转型过程中更难的是转变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个公司仍需要从管理制度到人员观念进行变革。转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转制实现发展—这也是中央提出的要求。”
接近人民网高层的人士称,为了上市,人民网高层目前更着急的是解决创收问题。据了解,人民网收入来源主要是广告业务,还有部分信息版权使用费和合作收入,合作收入包括会议、内容策划等。目前,人民网开始尝试拓展视频等新业务,以增加盈利渠道。
同时,转制也涉及复杂的财务工作。上述接近人民网高层的人士透露,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将下属企业的网络资产进行了整合打包,包括原来的人民网、环球时报网站等,出版业务未包含其中,其他法人股东出资也基本以现有网络资产打包出资。
其中环球时报网站年收入大概数千万元左右,但打包进入人民网的资产估值却高达4亿元。以环球时报的出资比例计算,更终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的估值将近30亿元。“基本面在上市时会做得还不错。”知情人士如是说。
人民网上市 盈利仍为更大难题
有分析认为,人民网、新华网和央视网三家全国性新闻网站更被外界看好,更终上市结果要看三家网站的股份制改造时间。“谁改得快,改得彻底,谁就更有希望成为A股市场的‘新闻网站第一股’。”
虽然人民网完成股改,向实现上市又近了一步,但是新闻网站的上市仍需面临巨大的挑战。大部分新闻网站的利润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母媒体,自身的盈利能力还不稳定,这些很不利于IPO上市过程中的财务和治理审核。詹新慧表示,新闻网站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仅凭新闻性已经不可能吸引资本的注意,还要在产品性和业务性上有所展现。
宁波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贺雪飞认为,这些新闻网站刚刚从母媒体中剥离出来,还不太成熟,发展还处于探索过程。她表示,这些新闻网站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公信力上都是相当高的,同时在很多门户网站实现上市发展良好的前提下,这些新闻网站可以有成功的经验借鉴,站在一个很好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未来发展是门户网站所无法比拟的。
官办媒体转型 无法割离“舆论喉舌”职能
人民网首先应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其从传统官办媒体转型而来,仍难以割离“舆论喉舌”的职能。如此特殊的禀赋与属性,使其在目前市场上几乎找不到同类可比公司。
今年5月,人民报社与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人民搜索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其运营的“人民搜索”也已于6月20正式上线。据了解,这一搜索引擎项目由国家专项资金拨款建设,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开发。
据了解,人民网已从百度挖来一名总监级的技术人才,全面负责人民搜索的技术运营。“他们还想从其他互联网公司网罗更多人才,找了不少人谈,但这并非易事。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薪资待遇,人民网都不具备吸引力。”知情人士称。
相对于百度搜索强大的技术及人力装备,人民网简直无法比拟。“人民网搜索更多是封闭的,更多通过人工编辑,通过搜索其他有限的新闻牌照网站内容进行再加工—这不是真正的搜索引擎概念。”一位长期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士在使用人民搜索后,对其搜索模式表示难以理解。
有业内人士直言,人民网说要做更“权威”的搜索,“但在搜索行业里没有权威,这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谁权威谁完蛋。”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称,人民网将进一步扩大新闻编采和发布业务的优势,充分展现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并在有线及无线等更多渠道发布,提高多媒体业务的影响力和盈利能力;将进军新业务领域,包括地方频道、舆情监测、无线增值业务、多媒体视频业务以及全媒体数据库业务,使人民网的盈利模式更为多样化。
依赖特殊新闻资源条件,借助技术力量,拓展多元盈利渠道,这一发展方向亦有可为。但执行力是其中之要义。谢文认为,互联网企业,无论是做新闻,做产品,还是做搜索,核心价值在于其产品创新和综合运营能力。“关键要看熟悉技术和产品的人才能否进入董事会、决策层,能否建立符合互联网公司需要的管理机制。从人民网现有的体制和观念来看,可能很难实现。”
此外,多位互联网人士认为,国家喉舌的自我定位变不变,是人民网能否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公司的要害。“这个定位不变,其他都没法谈,必然影响向外部边界的扩张。”谢文认为,人民网更需要面对的是如何解决用户的问题,要真正有人使用。
官办网站经营模式待突破
人民网、央视网、新华网这三个全国性的中央网站被认为是第一梯队集团军,被各大分析机构认定为可能率先上市。除了网站自身的权威地位,就其盈利能力而言,这些中央网站似乎也更胜一筹。
据人民网内部人士透露,人民网去年收入3亿元,同时广告收益近两年的增长都达到了100%。“实际收入可能已经超过这一数据,人民网不同于其他商业网站,除了广告收益,还有来自政府的拨款。”该人士称目前正在筹建专门的广告公司,统筹人民报和人民网的广告业务。
即将与国家网络电视台合并的央视网,其盈利能力也很乐观。汪文斌表示,央视网已经持续盈利五年。有传言称,央视网仅凭借奥运转播权就获得超4亿元收入。2010年足球世界杯开战之际,央视网再次凭借其特有的资源获得世界杯新媒体转播权,汪文斌透露,凭此权益央视网今年将入账5亿元,其中2/3来自版权转让。
不过,这些中央网站也面临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传统门户网站的压力。虽然中央网站与几大传统门户在新闻内容上趋同,但收入来源有很大差异,传统门户的在线游戏等非广告收益占主导地位。据新浪、搜狐、网易全部公布的2009年财务报告,搜狐超过一半收入来自游戏,而网易接近9成的收入来自游戏。
同时,门户网站已经建立起影响力,在用户群和点击量上已占有很高的水平。国金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毛峥嵘认为,中央网站也需要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仅靠同质化的内容不足以支撑盈利的需求。汪文斌也指出,央视网需要把业务铺开,并探索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