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人民报》刊发连续报道,批评一些地方卫视为收视率收买样本观众,锁定频道就给钱,该报道同时指出,“收视率造假”已经成为个别地方卫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力争上游的“幕后法宝”。
从报道可以看出这次人民报的报道力度是极大的。这也证明了对收视率造假的关注和重视。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央视索福瑞公司在广州本地只选取了400户样本户做调查,这个数据让人不解:在不少观众眼中有相当权威性的收视数据,原来仅仅来源于少量的样本户,他们真能代表所有观众的收视喜好吗?其实这在业界也算是潜规则了,没有公开的秘密而已。收视率代表观众对哪些大众文化的认知和对哪种文化的青睐,代表一个国民对哪种文化的追捧,本应该是很客观很公正的,但里面却也掺了水。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这对中国人是另一种悲哀,另一种解读。
崔永元曾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而对于电视台而言,万恶之首当属广告,谋取更多的广告收入,更简单快捷的方式莫过于收视率造假了——寻找一个貌似严肃公正的机构,收买一些见钱眼开的调查样本用户,收视调查结果便尽在掌握之中。
想方设法贿赂样本户,虽非个例,却极难查实。收买样本户,成本并不高,据了解,目前蔚然成风的是,定期给样本用户送大米、食用油等一些柴米油盐,让对方长期锁定该频道。但是在中国,为了利益这种事情又是单纯的仅仅发生在电视收视率的吗 ?回答是否定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因是因为调查公司在监管上已然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相对于中国打击电视收视率造假的措施,美国就要客观公正的多。在美国,收视率调查机构并非“一家独大”。尽管从市场占有率看,AC尼尔森公司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每个星期,AC尼尔森公司、《今美国报》、《电视周刊》、《娱乐周刊》和《从数字看电视》网站等,都会发布上一周的全国性电视节目收视率。不少地方性市场调查公司也会发布当地的电视节目收视率。让越来越多的调查机构能够被查也能够及时的自查。国外往往有一个强大的第三方监督机构来制衡“一家独大”。而这恰恰是中国的收视率调查和使用过程中缺失的部分。
改变目前的造假情况,不仅要努力培养业界和公众对收视率的正确认识,更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法规,明确相应的惩戒措施,让收视率调查能够有法可依。一个健全的法律才能让更多的样本户们看到自己的责任和任务。杜绝虚假收视率,不能只是个口号,而要作出行动来让我们有法必依。